呼之欲出的中国版数字货币长什么模样?
各国央行围绕数字货币的竞逐愈演愈烈,中国央行极有可能成为当中的领跑者。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曾在公开场合提到,自2014年成立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可以说是“呼之欲出”。
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有何区别?数字货币形式如何?何时能够落地?这些问题始终是市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市场人士认为,DC/EP与虚拟货币最大的区别是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市场上虚拟货币都保留了去中心化的特性。 但是央行为了维持自身宏观审慎与货币调控的职能,需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因此DC/EP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
监管层也多次强调,DC/EP既不是类似比特币的加密资产形态,也不是类似libra的稳定币形态,不具有炒作特性。
现阶段DC/EP设计的重要特征是注重M0(纸钞和硬币)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没有必要再通过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无需用数字货币进行替代。
相比之下,现有的M0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的风险,且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因此DC/EP未来将主要是用来替代现钞。
在架构设计上,穆长春曾透露,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采用双层运营体系目的是不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DC/EP并不像银行存款一样会计付利息。因为有息的DC/EP将会增加金融体系管理的复杂度,如何设置合理的利息将成为一大难题,此外,有息的DC/EP如果允许和商业银行存款自由兑换,易对商业银行存款形成挤兑。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由于纯区块链构架目前无法满足零售所需要的高并发要求,央行不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你采用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前提是你的技术路线要符合我们的门槛。”穆长春表示。
正因为如此,数字货币运营未来将会是“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最终要看谁能被市场所接受而得以脱颖而出。
此前据《财经》报道,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数字货币推出后如何影响到日常消费?某商业银行技术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数字货币的推出主要是替换现金,预计商业银行会新增数字货币钱包,消费者手上现金换成数字货币,取出的时候不再拿到现金,可能是一串数字下载到你的数字钱包。
香港区块链产业协会创会会长王俊文认为,数字货币的推出对C端消费者短期影响不大,目前大家普遍习惯使用支付宝和微信进行支付。但对商户来说,业务涉及的资金来往如果通过数字货币结算,税务部门可以清楚追踪资金去向,税务方面会变得更加透明。
王俊文还强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电子货币体系与数字货币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两者不一定能够打通。“如果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数字钱包进行支付,有可能影响到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用户行为数据,其通过大数据服务而发展的征信、风控、广告投放等业务或受影响。”
“影响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客户数据的前提是,相当部分消费者习惯使用数字钱包,这还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上述银行技术负责人指出。